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天堂篇二:天国(Himmel)

II1 metaphorischer Charakter
       我们知道“天国”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柏拉图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所以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其辉煌不可言说(Unsagbarkeit seiner Herrlichkeit)”。保罗除了用“对镜观照(《哥林多前书》13,12)”表达过在神的国度面前人的智力是多么的有限,还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9)”。
       同样是柏拉图创造的“光照说(Lichtmetaphysik)”,成了“天国”重要的一个特点。同时这种超自然的光亮(übernatürliche Leuchtkraft)也是中世纪美学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几乎成为“美(Schönheit)”的同义词。11世纪的古德语诗歌《天堂和地狱》这样描述道:
这天空中的上帝之城既不需要太阳也不需要月亮来照明:在它那里是上帝的荣光(Gotts Glanz),这万丈光芒足以为万物所用,它也赐予他们想要的一切。那是上帝的明净(Gottes Klarheit),是永无尽头的日子,是价值连城的烛台……在那里天使的欢乐歌唱永无停歇,甜美的上帝颂扬[永不终止,还有]精神之喜悦,宜人之熏香……那里没有恐惧,没有不快。有的是统一协调,最高的和睦,最静的欢乐和确定无疑的安静……
这种“光”不仅是超自然的(不是阳光也不是月光),而且就是上帝本身。在天国中,人们与神面对面,“看到”上帝,即沐浴在这光之中。波那文图拉(1221-1274)将其,即看到神(Gottesschau),作为第一荣耀之事与身体变形(Verklärung des Körpers, wozu Durchsichtigkeit, Beweglichkeit, Leidlosigkeit gehören)圣人光环(aureola, Heiligenschein für die, die andere durch ihre Predigt gerettet haben, jungfräulich blieben oder das Martyrium erlitten)统称为天国三宝。

II2 天国的结构:自然科学v.s等级制度
       虽然所有的义人和天使一样在天国中接受同样的“光照强度”,但是他们却严格按照等级制度(hierarchische Anordnung)来排列。上帝位于中心,天使按照伪狄奥尼修斯(5世纪末)天使阵列(Engelschöre)层层环绕,最外围是殉教者、童贞女以及布道者。这种中心发散的圆形天国系统受到了北方人民的极大欢迎,希尔德嘉德(Hildegard von Bingen, 1098-1179)的许多关于天国的幻象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图一)。另外其他题材,如圣母加冕有时也会套用这种形式(图二,此图中三位一体的表现方式很奇特)。而意大利人民则相反偏爱将义人们分离出圆形,从而变成左--右对称系统(图三)
       在中世纪除上述的天国结构之外还平行地存在另一种更贴近自然科学的亚里士多德-托罗密式的天国-宇宙结构(aristotelisch-ptolemäisch geozentrisches Weltbild)。它同样是中心发散的圆形系统: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之后是不同的行星层(月亮 水星 金星 太阳 火星 木星 土星 恒星层),然后达到不可见只有通过信仰才能理解的最后两层:透明层(caelum critallinum)或称第一动力层(primum mobile)和真正意义上的天国——圣人和天使的居所(caelum empyreum)。比较这两种系统我们会发现,虽然都是中心发散的圆形系统,但它们的中心各有不同,而且人们很少将第二种作为艺术元素使用,而只是当成一种科学研究的猜测(Spekulation)
图一:Hildegard von Bingen, Liber scivias, 13.Jh. Wiesbaden, Landesbibliothek, Cod.1
图二:Krönung Maria, Französicher Meister I.M., 1457, Basel, Öffentliche Kunstsammlung
图三:Fra Angelico, c. 1431, Museo di San Marco, Florence
II3 类型一:Himmlisches Jerusalem
天国之城耶路撒冷或新耶路撒冷(das himmlische oder neue Jerusalem)是最为流传的一个关于天国的塑造或曰幻象。《启示录》的末尾对此有大段的描述:
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城中有神的荣耀。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对我说话的拿着金苇子当尺,要量那城,和城门城墙。又量了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宝石修饰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蓝宝石。第三是绿玛瑙。第四是绿宝石。第五是红玛瑙。第六是红宝石。第七是黄璧玺。第八是水苍玉。第九是红璧玺。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玛瑙。第十二是紫晶。十二个门是十二颗珍珠。每门是一颗珍珠。城内的街道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人必将列国的荣耀尊贵归与那城。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样或作回)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21,10-22,5)
人们根据约翰的描述在基督教早期就将天国画成耶路撒冷城的模样,自加洛林王朝的《启示录》章节手抄本的插图起(图四),这一元素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图四:Trierer Apokalypse, 9.Jh., Trier, Stadtbibliothek, Cod. 31, fol. 69r.
 然而这天国之城耶路撒冷不仅是生命终止时对未来最大的期盼(eine zukünftige Größe am Ende der Zeiten),教会更把它看做神之神秘国度在尘世的投影,使得这个彼岸的国度具有强烈的此岸和现世(hic et nunc)的特点。哥特式大教堂就是这一特点的最佳体现。在祝圣教堂的时候人们会唱《受到祝福的城市耶路撒冷(Urbs beata Hierusalem)》。主教们装点教堂,极尽奢华,为此也有很好的理由,因为那厅堂被称作天国之门和上帝的宫殿并与天上的耶路撒冷不相上下。它金光闪耀,丝一般的圣坛帷幕更凸显其荣耀,它以圣骨而闻名,特别是对神圣三位一体的呼吁……。甚至在北德农民哥特沙尔克(Gottschalk)的天国幻象中,还存在着一座教堂:
他看见了不同的建筑以及一座巨大的巴斯利卡:到处住的都是正义的灵魂。这片区域的中心“在一片平原上坐落着一座无边无尽的城市,尽管高特沙尔柯可以眺望到许多英里之外,也看不到这座城市的尽头。对于想进城的人处处是入口……”同样所有的房屋也是开放的,只用一面墙和一个细柱支持着。房中有长座椅,其间可容纳下一千个灵魂。“整个城市的建造则是发光和透明的。比如一座房屋中间的墙面完全不会影响两边就座者彼此的观看。这就是那幸福洋溢的居所,无论她的居民是在广场上漫步还是在荣光中欢呼,无论他们是在席间静养还是在屋内雀跃:他们让悦耳而非吵闹的欢歌永不停息。就像这座城市自己是无边无际的,她的居民的数量也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这座城市将所有时代所有种族的人民紧紧地连结起来。”

II4 类型二:Schoß Abrahams (图五)
       后来那讨饭的(=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路加福音》16,22)
图五:Archivoltenfigur, um 1230, Bamberg, Dom (links)右边是纽伦堡St. Sebaldus的慈祥版
 II5 类型三:Mahlgemeinschaft
       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路加福音》22,15-18)因为耶稣在受难前的一席话,有时候天国被描述成宴席的样子。耶稣和他的所爱们高兴地坐在宴席之上,施洗约翰在金杯里斟上美酒(Carmina Cantabrigensia 2410世纪)。尼德兰的女神秘主义者Liedewij von Schiedam(1380-1433)在自己的幻象中还体验了一把分身术,一会儿是侍者,一会儿又是座上宾:那里有山珍美味……间或她看见她是如何为圣人们服务的,一会儿她又看见她坐在他们之间和他们一起吃喝。

II6 类型四:Begegnung mit Christus in den Visionen der MystikerInnen
在刑罚之地的幻象中我们就发现女神秘主义爱好独树一帜,同样对天国的描述她们也注重这灵性的,私人化的经验。她们对奖赏之地的具体构造(die Ausgestaltung des Ortes)不感兴趣,反之转向描述与耶稣会面(die Begegnung mit Christus)的神秘体验,强调人与神以及神的恩慈的关系(die Beziehung zur Gottheit und die Gnadenereignisse)。比如维也纳的阿格娜斯(Agnes Blannbekin,†1315)就这样描写天国:
在圣尼古拉节,当她领受圣餐之后即将陷入沉思之际,突然在教堂里她的头顶之上出现了主的手,继而基督穿着主教的法衣现身在她面前,为她展现了三个天国。第一个天国是神圣的三位一体,当基督向她展现它的时候,她看到了一条亮得让人无法逼视的亮光,但电光石火之间它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还好基督周身的光还在。但是她在那一闪而现的光中看到了整个世界和全部启示。第二层天国是圣人的居所。第三层中居住着正义的,圣洁的,但仍还逗留在身体中的灵魂。然后她听到了一个声音对她说:“所有你看到的欢乐和圣体变形相比就如同滴水比之汪洋。同样你所看到的一切和你没有看到的相比也是如此。所有在天国中的人所拥有的幸福和神的幸福相比也是滴水叹之汪洋,这幸福神过去喜爱它,现在依旧喜爱它。他更喜欢第三层天国中圣洁的灵魂,虽然这些灵魂还被柔弱所包裹着,但她爱着神并且用尽全力去喜悦神。”

       总而言之,随着中世纪天堂形象的逐渐成熟,耶稣以及他的门徒的愿望被部分地实现了,即天上的国度被真正带到了地上,教会,以及大教堂隐喻地成为了地上的天堂,尘世间的神的居所。彼岸这神圣的国度不仅是“此岸”的产物,而且为“尘世”服务:彼岸的天堂要求人们在此生此世圣洁的生活,使人们承认教会的权威,让人们踏进教堂的时候,不仅把它当做石木搭接的建筑物,举行宗教礼拜的场所,而且能够了解它的象征意义,超验地“体验到”在天空之城耶路撒冷所拥有的一切。当“天国”以其灵性和隐喻地特征关注着hic et nunc时,极乐园的塑造则越来越被打上“此岸”风景的烙印,即越来越世俗化(Säkularisierung)和色情化(Erotisierun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